文、圖/小虎食夢網
基隆不大卻有不少大台北沒有的美食,有些也許名字一樣,但總能吃到專屬基隆的味道。基隆市場裡、廟宇前總有許多老滋味,如今內行的觀光客已然知道,想嚐基隆美食不是只能往夜市擠,附近的仁愛市場美食也是一個好選擇,尤其是早餐。但其實車站周邊的安樂市場、成功市場也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小吃,比方說這家正港的巷仔內小吃「郭家巷頭粿仔湯」,就有台北人嚐不到的風味,7、80年來每天冒著基隆遊子日思夜念的熱氣。
「郭家巷頭粿仔湯」曾經在我住安一路100巷時,陪伴我無數個早晨,記得那時在當兵,也就是30年前的曾經,老實說味道已然模糊,但總還是記得那一段小坡石道與清晨冒出巷口的熱氣。10點左右開始會有買完菜的附近居民,提著「落哥縮哥」就往巷裡鑽。據基隆市長所說,郭家第1代在掌門人在1949年從潮州跟著國民黨來到台灣基隆,便挑擔在這一帶叫賣,就這麼飄香了70餘年。
往坡下走時,回憶慢慢湧上心頭,那攤位傳來的香味像催促著我似的冒著,當我往店家走去時心裡想著這家叫「郭家」嗎?還是總以「巷仔內粿仔湯」稱呼它?
記得以前都在2樓吃,還可以鄰窗看著安一路的人來車往,但不記得當時是不是有這特別的戶外座位區。
當粿仔、黑白切依次上桌後,那份記憶也漸漸清晰,就待滋與味完成最後一塊思鄉的拼圖,當然還帶著一點點基隆人的驕傲,之於同行的兩位友人。
雖然基隆的粿仔多半有乾、有湯,但據說早期從潮州傳來的粿仔以乾的為主,後來因應基隆碼頭工人、市場的街坊在冬天想喝碗熱湯,於是有了粿仔湯。
基隆的粿仔湯比較像南部人的粄條,但相較於台北,基隆的粿仔則更薄更滑,郭家的粿仔又帶著多上一點的軟Q,據說是因為他們家都以「在來米」磨漿製成,而非用「在來米粉」做的,只能保存一天,賣不完就得丟。但別說丟,通常是營業時間沒到就提早關門了。
除了口感涮嘴外,咀嚼端的米香也很濃厚,可以先嚐上一條比較沒沾到醬的,或是乾脆點碗湯的一嚐就能明白。基隆的粿仔跟乾麵一樣,調味的靈魂是豬油蔥,郭家再多了醬油膏添了鹹香,也多了滑順。
另外,基隆的粿仔湯還有一個特色,就是有剪段的腸子!據說一開始是熟客點粿仔時也點腸子,吩咐老闆放在粿仔裡,其他客人見著也學,成了基隆的特色。
印象中小時候只愛吃乾粿仔,興許是貪圖那豬油和醬油膏的鹹香。湯粿仔中也放入基隆人最熟悉的油蔥和豬腸。
豬舌幾乎是我見著必點的豬雜,喜歡的是那脆甜的口感與鮮甜,淋上醬油膏和基隆獨特的橘色甜辣醬,便何止是「好吃」兩字了得。
幾乎每一篇基隆小吃都得說一遍的吉古拉,這邊就不再多費唇舌,只說一句「吉古拉不是竹輪」。
北部到處可見的鯊魚煙,可能離鄉的基隆人才會明白那微妙的不同,依我的記憶來說,台北大稻程一帶著名的鯊魚煙較有口感,而基隆的多數相對軟綿,據說是用鯊魚品種不一樣的關係。
另外就是個人覺得基隆的鯊魚煙的煙燻味比較厚實且略甜,不曉得是不是與製法有關。不管怎樣,鯊魚煙也算是基隆特色美食,只是相對比較能在外縣市中看見,至於是不是基隆開始傳出來的,個人便不得而知。
豬肺以前被戲稱是窮人的黑白切,在我小時候吃大腸圈時就愛這一味,尤其是在沒零用錢時,10元就能切上一大盤,如今因為費工之故,越來越少見於麵攤、小吃店,但在基隆卻相對還是常見,每次回基隆就得嚐嚐。
軟中暗藏微脆是許多人愛此味的理由,獨特的內臟味卻是更多人謝敬不敏的主因,在這也許你需要一匙甜辣醬或是辣椒醬相佐,行不行還真端視個人的味覺而定,總之有人點了,就嚐口試試。
豬肚帶軟管也是我常點的黑白切,口感不同於軟管的脆,台北不常見,但卻是基隆的日常,愛它咬勁之餘的油質和漸化在嘴裡的百轉千回,當然腸子獨特的氣息也有,卻不同於一般的的小腸,更多了討喜的嚼勁。
豬眼睛先別怕,這裡的豬眼睛正確應該是眼窩附近的肉,也連著頭骨肉和所謂天梯的豬上顎、嘴巴肉等。這盤看起來雜亂的豬眼睛有著不同的脆、不同的軟、不同的滋與味,是許多熟客口中郭家必點的豬雜,要是來得太晚還常常售罄吃不到。
除了隨盤附上的甜辣醬,愛辣的朋友也可以試試桌上的辣椒醬,這一味每家都說是自製的,但我吃起來基隆的辣椒醬都差不多就是!差別可能只在於辣的等級,還有鹹的多寡。
如果「吃」只是為了填飽肚子,那「食物」也未免太無趣了~~
《小虎食夢網》部落格、粉絲團
【你可能也想看】
►基隆在地60年老店!標配豬肝腸+鹹湯圓 淋上店家自製辣油超對味
►巨大恐龍入侵!台中知名五星級毛小孩飯店 還能爽吃祕製手抓海鮮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