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游琁如/特稿
朋友傳了幾張圖給我,告訴我他參與了一項令人難過的記錄。我打開圖一看,是一隻巨大的長鬚鯨倒臥在沙灘上的畫面,有人手提起直抽海水的水管,往巨鯨身上灑水,企圖留住牠的生命,滿聚的圍觀人潮,表情上全都是震驚和不捨。
▲從海中抽出海水,噴灑在鯨魚身上。(圖/沙巴報人提供)
這是沙巴自1970年至今,第二大鯨魚擱淺的事件,最大的鯨魚擱淺事件是發生在2006年。2006年的擱淺事件,沙巴當局選擇用天然海葬處理,鯨魚在短短半年間成為骸骨,而當年的巨大骨架,目前正存放在沙巴博物館中;這次的鯨魚擱淺和過去不同,在土地上挖了一個可容鯨魚全身埋入的淺坑,土葬鯨魚,據稱將在2至10年腐化成骨,成骨後的鯨魚未來也將進行「撿骨」,同樣將成為標本。
▲巨大的鯨魚擱淺在沙灘上,發生的不只是沙巴,台灣也有。(圖/沙巴報人提供)
鯨魚擱淺在沙灘上,在以自然做為最大觀光賣點的沙巴,已經不是第一次。同樣,海洋生物擱淺的狀態,在近年也不斷發生。我順手在網上查了「鯨魚擱淺」一詞,馬上跳出條列式的「紐西蘭74頭巨鯨擱淺」、「日本50隻鯨魚擱淺海灘」、「南非巨鯨擱淺無法搶救被迫射殺」、「澳洲64隻鯨集體擱淺」。以上全是重要的國際事件,不過,別以為台灣沒有,高雄、苗栗等地,同樣也在近幾年內,發生多起鯨魚擱淺的事件。
鯨魚為什麼擱淺?難道鯨魚不知道前方是陸地嗎?怎麼可能傻到游入沙灘?以上問題,讓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說明。
2010年秋天,我踏上被稱為「世界唯三可以與鯨魚共游」的國家之一「東加王國」。抵達東加的時候,恰好是當地人最佳的「賞鯨」時節,只要站在海岸邊,就可以清楚的看見鯨魚在海中噴出的巨大水柱。
在東加王國的賞鯨,和台灣完全不同。從小習慣於海洋的東加人,很輕易就可以尋找到鯨魚優游的方向,因為如此,當地開發出了「與鯨共游」的生意。只要遇到想體驗和鯨魚游泳的旅客,他們就會把人載至海面上,在海上沿著鯨魚游經的海域尋找鯨魚的蹤跡。
▲城市長大的孩子,不要說鯨魚,可能連西瓜長在田裡的模樣都沒有看過。(圖/沙巴報人提供)
當時的我因為暈船而無力參與與鯨共游的行程,但一個朋友去了。她回來以後告訴我,在海面上看到鯨魚的那一刻,她緊緊抓住船上的扶手,大喊:「我不敢下海!」當時船上只有她與船長倆人,船長聽到朋友這麼說,只告訴她:「上帝一定會保佑你的。」接著便一腳把她踢入海裡。
「我一下到海裡,就跟鯨魚的眼神對看。我看見三隻鯨魚,其中一隻體型比較大的鯨魚還揹著小隻的,應該是一個家庭。」上岸以後,朋友興奮分享著,她一邊眼泛淚光的說,這是她第一次「真正」看到鯨魚,城市長大的孩子,不要說鯨魚,可能連西瓜長在田裡的模樣都沒有看過。
不過,更奇妙的是,這些出現在東加王國附近海域的鯨魚,不只不怕人,甚至還能讓人與之共游,據經營「與鯨共游」服務的當地人表示,鯨魚早已經習慣了船隻的出現,也因為如此,知道靠近身邊的船隻完全無害。
你看出來嗎?從鯨魚願意與船隻和平共處的狀況可以知道,鯨魚存在於該海域已經有一段時間。多數海洋生物會在一定的季節裡順著洋流回到棲息海域,因此海域的狀態在固定的季節,會出現相似的生物棲息和存在。但是洋流的方向,則會因為溫度改變。近年來隨著暖化狀態愈發嚴重,造成海洋的溫度改變,洋流的位置也隨之改變,洋流的改變導致部分海洋生物失去方向,迷路在茫茫大海中。
鯨魚一旦迷路,就幾乎無法再找回目的地。完全迷失方向的鯨魚及海洋生物,便因為如此擱淺在沙灘上,再也回不去原本的海域,即使經過緊急醫療救治,醫好擱淺時的傷口,但要將其放回海洋中後,鯨魚也會因為找不到原本的方向而造成習性的混亂,導致死亡。
▲土地上挖了一個可容鯨魚全身埋入的淺坑,土葬鯨魚,據稱將在2至10年腐化成骨,成骨後的鯨魚未來也將進行「撿骨」,成為標本。(圖/沙巴報人提供)
據台灣青年氣候變遷聯盟理事長張良伊表示,台灣周圍的海域,在近百年來,已經增加了1.8℃,因此影響洋流的流向。溫度改變也隨之影響海洋食物鏈中的底層浮游生物,迴游性魚類的移動路徑,當然也跟著不同。
這個看似在國際間發生不斷的鯨魚擱淺狀態,其實已經在台灣周遭的海域發生一段時間,不只如此,因為人類的汙染和大量吃食遠洋魚類,更造成生態系統紊亂,這些不斷吃、吃、吃的過程裡,吃掉的不只是鮭魚、鮪魚等魚類,還有你想像不到的「鯨魚」。
「從現在開始,拒吃遠洋魚類,改成吃在地魚類,就可以改變生態系統混亂的狀況。」張良伊表示,因為洋流狀態的改變,已經不是單純的問題了,但愛護海洋最基本的開始,就是先從拒吃遠洋魚類開始,將生態系統轉變為供需比較平衡的狀態。也只有如此,才能幫助世界各地的鯨魚,找回回家的道路。
▲別讓鯨魚找不到回家的路。(圖/沙巴報人提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