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美景在藝術季的加持下,更增添可看度,跟著《ETtoday旅遊雲》腳步,一起認識今年新亮相作品。(影/記者彭懷玉攝)
▲6件新作品隱身池上農會舊穀倉及大坡池周邊。(圖/記者彭懷玉攝,以下皆同)
記者彭懷玉/台東報導、攝影
今夏又有直奔台東新理由!第二屆「漂鳥197-2020年縱谷大地藝術季」於6月1日開跑,沿著197縣道,6件作品隱身池上農會舊穀倉及大坡池周邊,讓池上除了伯朗大道之外,更多了「漂鳥集」絕美路線可供拍照,跟著《ETtoday旅遊雲》腳步,一起先行認識新作品的亮點。
▲2004年隨妻回台定居的貝馬丁,在台灣常散步、騎腳塔車,發現台灣有很多反光鏡,於是他把這些反光鏡搜集起來,做出《生命的反思》。
1. 英國藝術家貝馬丁《生命的反思》
2004年隨妻回台定居的貝馬丁,在台灣常散步、騎腳塔車,發現台灣有很多反光鏡,於是他把這些反光鏡搜集起來,做出《生命的反思》。
▲貝馬丁說,「現代人喜歡拍照,卻忘記看見」,希望透過作品,提醒大家有機會回頭看一下真正景色。
貝馬丁說,反光鏡反映出的畫面就像一幅畫,尤其在大坡池的美景襯托下,能呈現周遭山景、天空、水面等多重景緻。另一含義則是提醒「現代人喜歡拍照,卻忘記看見」,希望透過作品,提醒大家有機會回頭看一下真正景色,而進到作品裡會有萬花筒一般的感覺。
地點:大坡池山丘
▲多重工序燒製700片的陶片,形成一幅視聽覺強烈的立體雕塑品。
2. 加拿大籍藝術家葉海地《溯土Revert to Earth》
以阿美族傳統製陶的方法,經過多重工序燒製700片的陶片,陶片互相敲擊有清脆的聲響,以苧麻線懸掛在舊穀倉內,形成一幅視聽覺強烈的立體雕塑品。
▲葉海地說,每片形狀不一樣的陶片互相撞擊出清脆聲響,象徵每個人在不一樣中達到和諧。
葉海地說,以被時間遺忘的技法,與當地人和這塊土地一起學習怎麼生活,700片陶片懸吊穀倉內,每片形狀都不一樣,象徵每個人在不一樣中,能達到和諧。
地點:池上農會超市後方舊穀倉
▲年僅28歲的紀人豪,今年四月來到池上,駐村一個月感受在地的生命力,創作出以亮面水泥漆完成的《供給與需求》。
3. 台籍藝術家紀人豪《供給與需求》
年僅28歲,擁有純熟街頭壁畫技法的紀人豪,在2017完成與愛馬仕合作在松菸的創作之後,今年四月他來到池上,駐村一個月感受在地的生命力,並創作出《供給與需求》。紀人豪說,這一個月到處玩尋找靈感,某次晚間8、9點泡了冷泉,捧著水時,腦海中馬上想到這畫面,此刻還看到原住民們走進沒有光的深山裡泡湯,彷彿自己來到另一個世紀。
▲紀人豪說,壁畫作品以亮面水泥漆完成,這一個月到處玩尋找靈感的他,某次晚間8、9點泡了冷泉,捧著水時,腦海中馬上想到這畫面。
紀人豪說,在台東尋覓民情的過程中,努力尋找生命的平衡,像是理想與現實拉扯、自我實現和共享的平衡,畫面中藉由溪水、山泉水流下來,感受到水多數只滿足自己的需求,多的流下來給別人,而頭稍微仰高象徵保留自我尊嚴,蝴蝶掩蓋眼睛則希望大家暫時蒙蔽雙眼,試著用其他感官去感受,開放性讓大家去想像。
地點:池上農會超市後方舊穀倉
阿美族三位藝術家的創作-何時、我要有個家、拾火
▲「眼神詮釋帶著失落而逐漸老去的意象」,臉上的皺紋、身上的肌肉線條,難以想像是由漂流木蜿蜒纏繞而成。
4. 藝術家Talaluki志明《何時》
「眼神詮釋帶著失落而逐漸老去的意象」,臉上的皺紋、身上的肌肉難以想像是由漂流木蜿蜒纏繞而成,Talaluki志明創作的《何時》由漂流木、斗笠、蓑衣,和麻布袋做成3公尺高藝術品,描繪在大波池生活過的老人,坐在池邊釣魚,在等待中垂垂老矣,帶有淡淡哀傷。Talaluki志明說,作品由漂流木取出並拼湊,由於造型不規則,過程像是玩拼圖,難在技術層面,以眼神、手掌花最久時間,充滿視覺張力的創作中,卻保留相當多細節。
▲Talaluki志明說,作品由漂流木取出並拼湊,由於造型不規則,過程像是玩拼圖,難在技術層面,以眼神、手掌花最久時間,充滿視覺張力的創作中,卻保有相當多細節。
除了來找「老人」,老人雙眼正望向大坡池,上面鋪滿了粉紅荷花和紫色布袋蓮,在光線的照射下,水面如實反映出藍天、白雲、山脈倒影,宛如身在一幅油畫中,揉一揉眼,風光美得眼睛捨不得眨。此時前來,還看得到花開正盛的鳳凰木,在微風吹拂之下灑落一地豔紅。
▲此時前來,還看得到花開正盛的鳳凰木,在微風吹拂之下灑落一地豔紅。
地點:池上農會超市後方舊穀倉
▲以竹編技法完成的作品,從主體的視覺看過去,後面有7個連綿不絕的小鳥窩,看似被包圍的安全與歸屬感。
5. 藝術家陳正瑞《我要有個家》
《我要有個家》是噶瑪蘭族與阿美族藝術家陳正瑞作品,以竹編技法,從主體的視覺,看到後面連綿不絕的小鳥窩,有著看似被包圍的安全與歸屬感,創作安置在賞鳥屋旁的草地,旅客可以坐在鳥巢上拍照。
▲陳正瑞說,賞鳥區打造出7件鳥巢,透過主視覺的橢圓形看過去,是蝴蝶、小鳥、燕子回家的入口,希望讓大坡池的鳥類有棲息之地。
陳正瑞說,賞鳥區打造出7件鳥巢,透過主視覺的橢圓形看過去,是蝴蝶、小鳥、燕子回家的入口,希望大坡池的鳥類有棲息之地,藉著作品說明選在此創作是「天作之合」。
地點:大坡池賞鳥屋北方草皮
▲創作《拾火》巨型木頭雕塑,意指火是生活的依靠,並呼應生命的起源。
6. 藝術家拉飛邵馬《拾火》
阿美族青年拉飛.邵馬(Lafin Sawmah)作品以木雕為主,但是幾乎見不到傳統原住民的圖騰和語彙,反而是一種更抽象且當代的線條和風格。創作《拾火》巨型木頭雕塑,意指生活的依靠,並呼應生命的起源。
▲邵馬說,火不能摸、火不能斷,從以前人類開始使用火之後,火就一直離不開日常生活,同時在原住民社會中也是祭典的象徵。
邵馬說,火不能摸、火不能斷,從以前人類開始使用火之後,火就一直離不開日常生活,同時在原住民社會中也是祭典的象徵,提醒使用時需保有智慧,以恭敬而學習的心態,對大自然萬物保持謙卑態度。
地點:池上萬安村魏家庄稻田
作品包含2019年詳細位置
▲台東田野中,時不時有白鷺鷥劃過上空,跟泰戈爾《漂鳥集》中許多場景不謀而合,圖為天堂路。
台東田野中,時不時有白鷺鷥劃過上空,跟泰戈爾《漂鳥集》中許多場景不謀而合,在欣賞這些藝術品時,不妨以閱讀詩集的方式,將自我意識放下,在自然風光的包圍下,融入詩歌的美感,讓藝術祭與台東縱谷風光療癒疲憊身心。
▲在台東自然風光的包圍下,融入詩歌的美感,讓藝術祭與台東縱谷風光療癒疲憊身心。
除了這6件作品先行亮相,之後還有另外5件會從7月到10月間逐步設置完成。主辦單位表示,去年策劃時幾乎都是找國外的藝術家,在疫情爆發後,國外藝術家無法來台,大概70%名單重新修改過,在地藝術家以台東這塊大地為畫布,找出最有靈感的場域,佈置出與地景相符的人文故事。
▲「漂鳥197-2020年縱谷大地藝術季」形象片。(影/水保局臺東分局、萬物糧倉 大地慶典授權提供)
【你可能也想看】
►台東5大打卡點搶先看!「縱谷大地藝術季」開跑 騎單車遨遊最美大道
►賞金黃稻海最佳視角!台東絕美「天堂鞦韆」 看一望無際池上稻浪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