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腰郵筒。(圖/記者游琁如攝,以下同)
文/九五惡妻
這幾天台灣最熱門的郵筒,當屬因為蘇迪勒間接造成的「歪腰郵筒」。
撇開一些「有時間去排隊怎麼不去幫忙救災」、「台灣人真的很無聊」的評語不說,歪腰郵筒被下令保存,個人覺得是件好事情。
畢竟歪腰郵筒凸顯出台灣人常常會苦中作樂、追求短暫流行的特質;也顯現出颱風這種自然現象對於台灣的影響。(颱風並不只是破壞,也常常是重要的水源來源。颱風天造成環境破壞的真正原因,追根究柢可能是不當的人為開發、過度開採等問題)
只是今早看見歪腰郵筒因為造成周圍交通大亂,所以要搬遷至北門郵局,要讓民眾拍得過癮。看到這個決定,個人第一覺得「愚蠢至極」。同時也凸顯出台灣想要發展觀光、藝術的路途還有多遙遠。
本人不是藝術系,對於藝術分類並未有深入研究。但是把這兩尊無心插柳成陰的郵筒當作一種「城市裝置藝術」、「場域特定藝術」來看,或許可行吧?
不過,維基百科當中提到一點:「有些裝置藝術屬於場域特定藝術(Site specific art),它們只能存在於它們被創作出來的那個空間中。」
當歪腰郵筒離開了被創造的空間與時間軸之後,它們就僅是兩個損壞的郵筒,不再具備吸引人的效力。畢竟要創造出歪掉的郵筒,只要一根大槌、一次猛烈的撞擊即可-但是要讓自然的力量吹壞招牌掉落砸到郵筒剛好彎腰,就是不一樣的意義。
▲歪腰郵筒所引發的拍照人潮。
郵局想要利用歪腰郵筒發財、創造觀光效益,不應該是搬遷至一個觀光客不會主動前往的地方,反而放棄中山區這個日本旅客大本營。而是應該要懂得包裝、懂得行銷。
試問,觀光拍照人潮能夠持續多久?
以台灣人的個性,估計3天就退燒了。(接下來還會有人拍照,只是不用排隊而已)對於交通還有影響嗎?個人覺得若熱潮期間真的有影響,應該解決的是派員處理交通管制、排隊動線等問題,而不是讓郵筒搬家。
再來,要懂得行銷、說故事。
立個牌子,重新將郵筒的原由講清楚,讓更多人認識這段故事。接著配合發行特殊郵戳、特殊明信片,讓觀光客覺得「來這裡寄明信片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聽說在這裡寄出去的情書,更能夠經歷考驗」之類的故事,吸引大家來寄信、拍照,甚至是來拍婚紗。當局應該創造的是「文化跟氣氛」,而不是草率推出的醜陋商品。
任何一個東南亞或大陸的塑膠工廠,只要幾分鐘就可以做出數以萬計的歪腰郵筒玩具,但是‧只‧有‧在‧這‧個‧巷‧口,才能真正體驗到歪腰郵筒的意義,以及融入街景的協調與衝突性--偉大的郵局公務人員卻自己毀了這一切...
另外「絕對不要幫郵筒取名字」,因為那群公務人員永遠只會取一些老派的名字:阿紅+阿綠、青青+紅紅之類的,吉祥物一定也是醜到不行,線條感不足、雙眼沒有吸引力、加太多不必要的元素....反正就是一場悲劇。不如就讓歪腰郵筒回歸成單純的郵筒,巧妙地融入市景就好。
取名字就讓民眾各自擁有有自己喜歡的暱稱,大家都覺得親暱、自在一些。時間久了,自然而然就會出現一個大家最適用的名字。這樣子藉由民眾自己取出來的名字,才會有親和力。
不過這也都是個人講講而已,待郵筒搬家之後,我們很快就能看見一件巧合創造出來的驚喜,在城市當中殞落的過程。
●本文作者九五惡妻,《ETtoday東森新聞雲》記者。以上言論為個人立場,與公司無關。88論壇歡迎雲友更多參與,也歡迎網友發表高見,投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