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走馬看花 王俊雄推「空間母語」感受建築

記者周佩虹/台北報導

一般的人看建築物,無非就是「哇!好雄偉啊」、「看起來好華麗」…但有一群人,卻正為了推動一個「空間母語」概念而努力著,他們希望能讓更多人從傳統建築的體驗去了解台灣社會的文化信念與價值觀,建築不再是「死的」,而是一種「活的」文化,實踐大學副教授王俊雄正是這群人中的其中之一。

1963年出生的王俊雄,經歷過戒嚴到解嚴,參加了多場社會運動,看到社會的變化與動盪,出國念書後再返回台灣,他認為,台灣應該要往外看、也向內看,找到內外之間的自我;而建築在近期來,多偏向西方文化及經驗,因此他在建築系任教期間,常常帶學生去看各地的建築,希望透過深入的探究,找到台灣本土文化。

王俊雄說,台灣的建築設計,國外經驗較多,但其實台灣的建築實力在國際間很豐富,只是缺少彼此之間的交流互動,若能結合西方的想像與台灣本土的技術,想必更有創造性的發揮空間。他也感嘆,以防弊為主的政府公共工程制度,讓建築師們望之卻步。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

舉例來說,蘭陽博物館在興建過程,尚未有採購法,「否則外牆的鑄鋁板,很可能就必須公開招標,不能指名給某一個廠商,否則會被質疑有圖利之嫌。」這樣會讓建築師少了一塊可以練功的場域,民眾也失去認識建築設計的機會。

在因緣際會的情況下,王俊雄認識了台灣比菲多發酵公司董事長梁家銘,跟著學生們和王俊雄一起到宜蘭去認識當地的建築,幾次之後,梁家銘體認到保留舊時代文化習俗的重要,於是一手催生「空間母語基金會」,而王俊雄也和多位建築及文化界重要人士,一同加入成為基金會董事。

▲淡水紅毛城也是著名的洋樓建築。(圖/淡水古蹟博物館提供)

在「空間母語基金會」網站首頁中有著這樣一段話:「穿越古今,世界建築來到台灣落腳;橫跨中西,在地空間訴說多國語言;花窗、紅磚、斜瓦、古厝、城堡、騎樓,當紛雜的設計元素在空間中交錯拼貼,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台灣建築?」

因此,「空間母語」成立後,除了積極舉辦當代建築論壇,讓國內的建築師可以有互相交流的機會;並舉辦「空間母語建築獎」,鼓勵參賽者運用傳統文化,做出兼具創新及傳承意味的建築,並開放各種背景人士參與,一同激盪,找出台灣的空間母語。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旅遊 熱門新聞

今年必玩全球3座環球影城新亮點

三峽近賞「4000顆櫻花」齊放!

手搖飲網羅11款新飲品齊發!

整籃蒜頭隨便拿!台中40多年水餃老店

宜蘭最美櫻花隧道!粉色世界長達65米

三芝青山路「2千棵櫻花」開7成

超罪惡片鴨握壽司!一咬鴨油噗滋而出

用餐時間一到湧入旗山在地人排隊!

新北第2家!台中最狂火鍋新莊店籌備中

2飯店度假!桃園「1泊3食2699元起」

熱門行程

2025寶可夢盛會2/21起新北登場

11米皮卡丘2/21現身三重大都會公園,皮卡丘見面會、限量皮卡丘造型遮陽帽等你來拿唷~

Facebook 上等你來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