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認為旅遊是快樂的泉源,但如果抽離拍照和打卡,你還會認為旅遊是快樂的嗎?(圖/達志示意圖)
記者彭懷玉/綜合報導
許多人認為旅遊是快樂泉源之一,但如果抽離拍照和打卡,你還會認為旅遊是快樂的嗎?據認知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的說法,快樂源自於與人分享,若不能透過拍照、打卡,留下記錄和他人分享,多數人就不認為旅遊這件事情是快樂的。
▲如果不能拍照與打卡,你還會這麼汲汲營營尋找下一個旅遊目的地嗎?(示意圖/記者彭懷玉攝)
在社群媒體蓬勃發展的年代,如果不能拍照與打卡,你還會這麼汲汲營營尋找下一個旅遊目的地嗎?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認知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提出顛覆性說法,一個喜歡旅行的人,在旅程中享受的美好時光,會想用拍照方式保留下來,若不能拍照,將無法保存觸動心靈的一刻,若提前知道無法拍攝任何照片,許多人可能會選擇乾脆不去。
▲若提前知道無法拍攝任何照片,許多人可能會選擇乾脆不去。(圖/達志/示意圖)
這表示我們用鏡頭拍攝下景物是為了創造回憶,以便未來的翻閱和留念,基本上,多數人對當下玩得開不開心興趣並不大,與別人分享才能延續更長遠的幸福感。此概念與卡尼曼先前提出的,「人們其實並不立志於追求快樂,而是人生整體的滿足感」相互呼應。
▲我們用鏡頭拍攝下景物是為了創造回憶,以便未來的翻閱和留念。(圖/記者于佳云攝)
拉回心理學層面,幸福(happiness)和滿足(satisfaction)究竟差別在哪呢?卡尼曼也針對名詞分別作出解釋,幸福是一種自發產生並且稍縱即逝的短暫感受;而滿足是一種長期的感覺,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慢慢建立,並以實現遠大目標和建立你所冀望的生活模式為目的,是截然不同的概念。
▲在卡尼曼的研究中,他發現想要獲得快樂,與朋友共度時光非常有用。(圖/達志/示意圖)
在卡尼曼的研究中,他發現想要獲得快樂,與朋友共度時光非常有用。另外,那些有長期目標的人不一定把社交擺第一,因為他們正忙著完成更遠大的「滿足」。結論顯示,人們對快樂的追求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多,反而是強化他們對自身和生活的滿意度。
★圖片為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today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