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29在美灩山安檢所發現的死亡綠蠵龜,胃裡全都是塑膠袋。(圖/海龜實驗室提供)
記者游琁如/台北報導、攝影
很難想像台灣有一個地方像「海龜實驗室」這樣,實驗室裡除了海龜,最重要的「收藏品」是海龜的排泄物。記者到訪時,實驗室助理從櫃子裡搬出兩箱紙盒,紙盒裡有淡淡的排泄物味道。細翻盒子裡的物品,卻全是塑膠袋、漁線、被消化完的保麗龍、釣魚的螢光紙包裝,研究助理指著這一疊人造垃圾,緩慢地說:「這些全是從擱淺的海龜排泄物清洗出來的。」
▲▼一隻海龜有一個夾鏈袋,每一隻擱淺海龜,肚子裡全都可以發現人造垃圾。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態暨保育研究室,坊間有個稱號叫「海龜醫院」。成立初衷是起因於民國97年,研究室收到的兩只有纖維狀乳突瘤的海龜。海龜實驗室指導教授程一駿回憶,當時那兩只海龜因為病重而後決議安樂死,但卻讓實驗室照護海龜的消息因此見報,「後續開始有民眾打電話通報看到擱淺海龜了,於是實驗室開始愈來愈多海龜。」
最早實驗室只敢收海龜屍體,因為沒有醫治能力,但隨著「可救活」的海龜數量漸多,實驗室的走廊逐漸被海龜塞滿,程一駿於是奔走尋訪動物園及各單位,尋找可合作醫治海龜基地。後來與台大獸醫合作,成立專門醫治海龜之處,雙方更合作在貢寮闢地當作「海龜病房」。經過救治,情況仍需觀察的海龜會被送至實驗室,狀況緩解的海龜,便會被送至病房休養。
▲▼在實驗室裏頭的海龜澳洲,研究室助理正在餵食。
「實驗室的海龜,多半需要天天吃藥或打針,也要每天觀察狀況。」記者到訪海龜實驗室時,走廊處的大水缸裡,各別裝載了3隻海龜,實驗室研究助理郭芙每隔短暫時間,便會攀在水缸旁邊,看看海龜的狀況,再隔段時間,會切點生花枝當作海龜食物,試試海龜的飲食狀況。「這是小叮噹,每天要打3次針。」郭芙指著水缸中的其中一只海龜介紹。
一年在台灣擱淺的海龜多達200隻,能夠存活卻只有2成,7成以上海龜擱淺時就不幸喪命,「最常見的到狀況,就是海龜吃到垃圾,然後吃不下東西。」海中沿岸流強,海龜因為無法活動自如而在海中飄起,運氣不好撞到礁石當場死亡,運氣好就擱淺。一般民眾可向海巡署或實驗室通報,「只要看到擱淺就可以通報,需要拍攝現場照片來評估,我們會判斷狀況與台大獸醫聯繫,直接把海龜送進去看病。」
海龜擱淺被通報後,會先以殼上的髒汙程度,評估海龜漂浮在海面的時間,判斷其內臟情形。進入醫院後,會先觀察其狀況,因海龜屬硬殼生物,無法開刀處理,只能將其放置在溫度達26至28度以上的海水中,讓其恢復活動力後,再依照狀況施打抗生素、維生素、肌肉鬆弛劑等,部分海龜需服口服藥,若無法進食,還會會灌食。細心的評估再觀察,全是為了救活被吃到人類垃圾的海龜。
▲拍X光片後,發現眼睛旁邊被刺進魚鉤的海龜,正在醫院進行救助。(圖/海龜實驗室提供)
從開始運作後至今,海龜實驗室總共救活了30隻海龜,程一駿指出:「送往醫院的海龜,約有9成可以救活。」活的海龜會取上名字,不幸死亡的海龜會接受解剖,拍照建檔。記者打開實驗室的海龜資料夾,一排看下來,幾乎都是沒有取名字,只有照片建檔的海龜。
海龜實驗室有兩大箱「人造垃圾」,乍看像路邊隨手丟棄,經過時間消化的破碎垃圾,但這全是從海龜排泄物或者胃裡清洗出來的成品。塑膠袋、碎裂購物袋、雨傘套、硬塑膠,還有棉線、塑膠袋、保麗龍片、釣魚的螢光棒包裝等。「其實很多人到海邊亂丟垃圾,海邊垃圾問題存在很久,但在乎的人很少。」程一駿再指出,台灣沿岸的也有不少海龜被拖網拖到,因此受傷。
「最好的狀況,就是千萬不要再亂丟垃圾了。」程一駿說,海龜在水中的視野,常常會以為塑膠袋是水母,不同造型的棉線是海藻或水草,將這些人類垃圾吃進肚裡的海龜,就只能緩慢漂浮在海中,等待有可能的救援機會。而實驗室評估海龜救活的狀況後,會舉行海龜的野放典禮,一隻一隻健康的海龜,緩慢的步行回到海中,「送走會捨不得,但會很開心,又有一個夥伴可以回家了。」
▲▼使用貨車載著前往海邊的海龜,一隻隻慢慢走入海中。(圖/海龜實驗室提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