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一共有1156件旅遊糾紛調處案件,以「行前解約」319件佔最多。(示意圖/記者彭懷玉攝)
記者彭懷玉/台北報導
品保協會今(29日)公布2023年度旅遊糾紛調處案件,從2023年1月1日至11月30日,一共有1156件,其中以「行前解約」319件佔最多,再來是機位機票問題,有153件;至於地區方面,東北亞350件占最大宗,國民旅遊達318件、東南亞188件。
▲東南亞有188件糾紛,圖為泰國清邁街景。(示意圖/記者彭懷玉攝)
品保協會公布旅遊糾紛調處案件,今年度1156案件中,達成和解共有786件,成功率約67.99%,但在賠償金額部分飆到5,491,657元,比2022年的2,051,101元多出一倍以上。
▲▼品保協會今公布旅遊糾紛調處案件,今年度共有1156案件,以及各原因件數、地區分佈。(圖/品保協會提供)
為了因應疫後各種旅遊糾紛,品保首次舉辦旅遊糾紛調處委員職能培訓,在經過28小時培訓、5個月實戰經驗後,一共有14位旅遊產業相關人員順利通過培訓,今(29日)舉辦授證典禮,由品保協會理事長張永成頒發證書、金色徽章給委員,以資鼓勵。
▲品保協會「旅遊糾紛調處委員職能培訓」今舉辦授證典禮,第一批共有14位調解委員。(圖/記者彭懷玉攝)
消保部旅遊糾紛調處委員會主任委員林英明表示,疫後很多自由行旅客,糾紛類型又以「行前解約」佔最多。另一方面,有些旅行社收取的取消費用過高,也是消費者會客訴的主因,提醒業者須按照履行契約走。他直言,「旅行業品質提升、保護消費者權益,才能提高調解成功率,出爐第一批14位調處委員後,期盼未來能達到100位。」
▲消保部旅遊糾紛調處委員會主任委員林英明表示,疫後很多自由行旅客,糾紛又以「行前解約」佔最多。(圖/記者彭懷玉攝)
同時,委員們陸續分享從7月起面臨的調解狀況。適逢網路時代,民眾輕鬆就能下單購買旅遊產品,但「下了單之後反悔」為糾紛最大宗,藍雪花委員指出,有南部民眾購買消費券,因為其公司位在台北,必須上台北調解,導致投訴產生。
另外,也有比較特殊的狀況,委員王采紅說,消費者與旅行社業者雙方雖協調成功,但之後消費者還是到法院提告,這部分也造成業者的麻煩。對此,品保協會也說明,法律並未賦予品保位階,這部分還需再爭取。
蕭勤建委員則說,網路下單問題多,消費者經常因文字解讀和認知不夠,導致買錯商品的狀況發生,「但不少旅行社頁面設計上的確存在bug」,在消費者按下訂購鍵後,建議請公司IT人員設置至少兩道付款關卡認證,較能避免出錯。
另外,李坤蒼提及,有網路旅行社釋出國人專屬的高鐵優惠,但並無在網站上明定權限,導致許多「來台工作的外國人」買了之後,到了高鐵站發現不能使用,導致糾紛產生,都是在開放國境後容易發生的狀況。
▲國民旅遊調處達318件,圖為澎湖中央老街。(示意圖/記者彭懷玉攝)
蕭勤建委員說,消費者有時不一定是希望獲得賠款,只是想要主管出面道歉,每個案件無單一標準,「經常有很小很小的事,消費者都會要求調解。」丁文義委員認為,「同理心,提醒需經常換位思考,才能避免很多爭端產生。」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