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彭懷玉/台北報導
沒有偌大的場域、氣派的裝潢,卻在有限的土地看見三姐妹對有機農業的初衷和堅持,台北市內湖區「農驛棧有機農場」在0.7公頃祖傳農地種了一兩百種作物,吃得到色彩繽紛的碗粿、蔬果捲、湯圓,可依預算客製化預訂,食材來自後院生產的蔬果,20多樣料包得滿滿滿,是別處吃不到的新鮮滋味。
▲沒有偌大的場域、氣派的裝潢,卻在有限的土地看見三姐妹對有機農業的初衷和堅持。(圖/記者彭懷玉攝)
▲色彩繽紛且料多的碗粿一份50元,是別處吃不到的滋味。(圖/農驛棧有機農場提供)
從內湖捷運站出站後,搭上小2公車,一下車步行7分鐘即可到達「農驛棧有機農場」,由林家三姐妹共同經營,大姐林翠娥從事建築設計40年,負責園內的建設;二姐林翠玲負責農作和推廣食農教育;念美工系的小妹林鎂馨則擔任銷售部分,平凡無奇的碗粿、蔬果捲、湯圓、海燕窩、米苔目,在她的創意發想下,激盪出一道道兼具健康又吸睛的料理。
▲每年12月至5月是內湖草莓季,不只可以採草莓,還可以吃到贏得北區農業特色料理亞軍的「白石湖幸福碗粿」。(圖/農驛棧有機農場提供)
▲現摘草莓和系列飲品。(圖/農驛棧有機農場提供)
每年12月至5月是內湖草莓季,到其他農場採完草莓,農驛棧新鮮現做的「白石湖幸福碗粿」也是一大亮點,加進自家生產的南瓜、堅果、芋頭、草莓等滿滿料,創意混搭贏得北區農業特色料理亞軍。大姐林翠娥說,主辦單位當時問了三個問題,才知道之所以與冠軍擦肩而過,主要是因為沒有辦法量產,加上一碗50元成本太高,再來,素的並不是主流,因而失去在全家便利商店上架的機會。
▲草莓蔬果捲。(圖/農驛棧有機農場提供)
林翠娥說,7、8月是農場淡季,10月起草莓開花,12月起又即將邁進下一階段的草莓季,草莓季限時登場的碗粿、蔬果捲、湯圓、海燕窩,限量供應,賣完就沒了,雖然現在還不到季節,想嚐鮮同樣能體驗,同樣有其他配料,只不過少了「草莓」當主角。非草莓季時,農場只接受團體預約,參觀或點餐自取都需要事先詢問,12月至5月三姐妹都會在農場內幫忙,僅有草莓季時才接受散客來訪,參觀都不收費。
▲非草莓季時,農場只接受團體預約。(圖/農驛棧有機農場提供)
「特色場域認證」之中,農驛棧拿到的是「蔬菜」品項,0.7公頃農場內種植了芳香萬壽菊、仙草、魚腥草、防蚊樹、絲瓜、佛手瓜、羅勒、艾草、薑黃、玉米、小黃瓜、左手香、南瓜、龍鬚菜、櫻桃、黃秋葵等,農場內也有養殖蜜蜂,會生產蜂蜜及蜂蠟。林翠娥說,「農場種的每一樣都是寶,全部大概有一兩百種植物,常態性也有50、60種。採適地適種的輪作方式,一來按季節耕種才有更好更多元的成效,二來是要達到生態平衡。」
▲之所以會開始種植有機,是一段曲折又傳奇的故事。(圖/記者彭懷玉攝)
之所以會開始種植有機,是一段曲折又傳奇的故事。林翠娥說,二妹在20多歲時生了一場病,是甲狀腺低下的問題,之後蔓延到淋巴,醫師告知只剩半年可以活,當時妹妹說想去世界到處看看,於是三姊妹收拾行囊,到了歐洲、紐西蘭旅遊,想不到這一玩,竟然玩了3年,妹妹順利攻破「半年生存魔咒」,直到現在還活得很健康,推測是快樂無壓力的環境讓她好起來。
林翠娥回味,當時發現國外有機、友善農園很多,想起家裡父母親留下的農地,玩到沒錢的三姐妹學起日本、紐西蘭人一樣,開始種植有機蔬果,走一條別人沒走過的路,這一路下來也快10個年頭,初衷一直堅持到現在。
▲林翠娥說,農場種的每一樣都是寶,全部大概有一兩百種植物,常態性也有50、60種。(圖/記者彭懷玉攝)
▲「黃秋葵」現採現吃滋味鮮甜,還會回甘。(圖/記者彭懷玉攝)
跟著翠娥姐的腳步,一一認識常聽到卻不熟悉樣貌的食材,品嚐食物最初的味道,「黃秋葵」現採現吃滋味意想不到的鮮甜,還會回甘!若想親身體驗當一回農夫,從種下土到端上桌全程都能參與,工作坊一共有6堂課,會帶領大家走進農村,認識農作物,並品嚐自己栽種的作物成果,全為免費報名參加。
▲夏天是瓜類的季節。(圖/記者彭懷玉攝)
▲農場自製的龍葵甜心餅、艾草莓酥、珍珠桃酥、薑黃桑葉菊花酥。(圖/記者彭懷玉攝)
教學工作坊在春秋兩季各有兩堂,林翠娥說,「才公布一天就秒殺,一班40人,10月會再開2堂課,除了栽種的知識,還包含認識田裡的重金屬、病蟲害防治、認識標章及有機種植等,也有因應草莓季的農遊體驗,收費600元起。」
▲農驛棧有機農場大姐林翠娥。(圖/記者彭懷玉攝)
農驛棧有機農場
地址:台北市內湖區碧山路43號
粉絲專頁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