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軍營走向常民,行旅鳳山軍民之城│高雄好玩!

文/聽旅行

無形的圍牆已經倒下了。

我們認識的鳳山或許是舊城與古剎的痕跡,如龍山寺、鳳儀書院;
或許是嶄新的地區,如大東藝術中心和衛武營興建的歌劇院;
然而鳳山占地最大的,卻是最森嚴的軍事院校、與軍事相關的設施園區。

也因此一如桃園的龍崗,鳳山也是一處軍民相鄰生活而發展的城鎮,從早市、後山、眷村、飲食到曾經的軍區,就讓我們來認識鳳山軍民一面吧!

兵仔市(鳳山第一零售市場)

原本打聽所謂兵仔市、是稱呼軍人早上來採買食材的市場,
特徵是市場規模大並靠近大型軍營。

左營的哈囉市場是一座、另一座位於鳳山、是當地規模最大的第一零售市場,
也有一百年以上的歷史。

我的媽媽以前住大林蒲、印象中最近的大菜市就是跑到這座市場。
這次為了拍下軍人與居民採買的畫面,於是早早六點(軍人早起採買的時間)就來這報到。


斑駁的招牌,證實了鳳山兵仔市的歷史與故事。

要一訪早市的在地風光少不了要早起,六點來到兵仔市、是市場與整座區域睡醒、開始活絡的時刻。菜販、肉販一一開店;而有些早餐店則開始忙碌起來。

早早來市場另一個目的,是想瞭解當地人的早餐。

沒有造訪外圍已經營業、且知名的鳳山米苔目;市場裡有另一種飲食攤販熱絡─清粥小菜的店家,在市場裡共找到四間,每一間都坐滿吃飯的人潮。

隨興找一家,夾了菜、找位坐下。
三道菜、一碗不軟爛的米飯、附贈自助的清湯;這樣子只要25元!
(菜現場計價;小碗飯5元、湯免費喝)。

在市場吃飯不只是便宜、多樣、飽足,還能有個機會真正體驗周圍的景象事物。

此刻你沒有拿起鏡頭突兀地站立在路邊,所以可以自然而然地眼看耳聽鼻嗅舌嘗市場的每一項有趣的細節:買菜的人自然而然地晃到擺著菜的櫃子前、熟捻地拿起盤子夾菜,然後和老闆一邊聊上兩句一邊在你身旁的位子坐下、吃飯。

路人的目光、攤販與當地人的對話;還有老街早晨光影快速的變化。

會說這裡是老街,實際上是市場內有一條兩側都是充滿老店舖的街。
販賣著米、麵、蛋等等…原食材,早上可以看見木頭平房裡忙碌擀麵、製作的景象。

有些歲月的老米店

可能現在軍營的採買制度改變,又或者六點就結束採買,這次到訪沒有看到軍人出沒。

不過鳳山第一市場不同歷史的店舖結合百年不變人潮、加上在地的活力,倒也是體驗在地的另一風景,俗話說:早起鳥兒有蟲吃,或者也可以說:早起的風景不一樣呢!

不管是外地來的人、或者是在地高雄、鳳山人,我都相當推薦在早起時來鳳山第一市場感受一下老市場的活力、飽食一頓在地人的早餐。相當適合作為鳳山之旅的起點。

鳳凰山

在地人或許稱作"雞母山",其實這座"山"是陸軍官校和中正預校後山那片微微起伏的丘陵。

直至現在仍然是軍校的野戰場地與靶場所在、但大多數區域使用率不高;因此開放讓當地人上山休閒運動,一開放就是十年多的時間。

十年之間,這片山丘已經被踏出許多條路,當地中老年退休居民驚人的、自力營造的力量已經將原本神秘的軍事訓練場地,打造得就像是一座郊山自然公園。

鳳凰山地圖,可以拍照下來供參考

裡面道路分岔眾多,如果第一次去,最好挑人多的時候、也是天氣最舒服的時候到訪。
( 早上日出時間~10:00 ; 下午15:00~天黑時間)

走入裏頭,你馬上就可以看到很多軍事訓練設施,包含野戰基地、指揮台、崗哨、戰壕,多數都是荒煙蔓草的狀態。

鳳凰山的步道多半是這種模樣。
名為「山」,但其實就像是公園大大小小的山丘一般。

沒有過陡的路面(除非你抄到捷徑);
路上許許多多與你擦身而過的老人家更證明了這座山其實相當老少咸宜。

隨機挑幾條路,你隨時可以找到大大小小的軍校靶場;而居民就自然而然的從旁經過。

其實鳳凰山部分區域,因接近靶場而有立牌(沒有柵欄),牌上說明了管制進入時間。
看到牌子時其實只要問一下頻繁經過的人,他們通常可以比牌子更清楚的告訴你,哪些地方其實可以通過沒問題。

十年以來,軍民都已經互動習慣、養成一種空間使用上的默契。

在山脊上,可以看見大大小小搭蓋的涼棚、桌椅,
這些都是在地人自己蓋起來的。

這一區是由一群退休老師自己種樹、接水、做桌椅,慢慢建造起來,原本兩三人、後來陸續造訪的人加入成為夥伴,一起打造山上的泡茶、休閒基地。

我到訪時,熱情的老師們還招呼我喝茶、吃點心。

「這裡比公園還要好!」他們說。
「因為這裡自然、沒有多大破壞。而且是我們建造、保護的。」他們自信的說。

鳳凰山出名的、還有他良好的展望;向東的開口可以看見大寮、屏東,甚至天氣好可遙望北大武山;向西則望向高雄市景,85大樓的城市標的。

從老師們的休息站望向旁邊,就是較頻繁使用的靶場,這附近就沒有明顯的道路接近。
軍民在此又有趣地自動劃分界線、井水不犯河水。


剛剛是小群人的基地,轉彎到另一山頭,就赫見一座大型的、更多人的基地,
基地的招牌寫著白底紅字「黃埔軍校志工休息站」。

在鳳凰山,可以看到許多中老年人上山運動、找朋友聊天,我當天的造訪是上班日,當城市的壯年正在工作同時,沒想到在郊山上遇到另一種熱鬧、活力的風光。


空蕩崗哨與頻繁的居民擦身,是鳳凰山隨處可見的風景,這是一座以軍事為主題的郊山公園。


回到山腳,這些樹都是當地人種植出來的,在山頂上便看見一群人在林間忙碌;還有人在山周圍種菜。鳳凰山在居民十年的奉獻經營下,明顯有了不同的風貌。

鳳凰山整體有很多有趣的細節、關於軍事設施、關於在地人的經營與活力,早晨與傍晚來時更可以看到森林的光影。來到這裡建議別先預設造訪的目的,隨所見的驚喜而驚喜,你才會發現他給予你的感動。

黃埔新村 全台灣第一座眷村

黃埔新村稱作台灣第一座眷村,是鳳山目前唯一受到保留的眷村。
從房舍、道路到格局其實都是日本時期的軍官宿舍延續下來。

當時孫立人將軍看上了鳳山有大片的軍事基地、土地和宿舍,便將黃埔軍校連同相關的宿舍、誠正小學一起落腳於鳳山,起初名為「誠正新村」。

黃埔新村的住戶,皆是孫將軍轄下的高階將領;當孫立人案發生時,也在新村發生了不小騷動。

從美軍繪製日治時期台灣地圖上可以清楚看見待會會去的圓形鳳山電信所,還有南邊一塊規矩的軍營房舍,即是今日的陸軍官校和黃埔新村。

每個眷村必備的大門口牌坊,黃埔新村的牌坊規模算是全台灣眷村中最大的,可以想見黃埔新村的地位。

後排椰林大道為新村幹道,一路連到誠正國小的大門口。兩側整齊羅列著房舍,這些皆是日治時代延續、更新下來的格局。

這裡房舍的大小比起你熟悉的竹籬笆還要大,而且有些像是日本宿舍;
尤其上方的通風窗與矗立的煙囪,都是黃埔新村房舍的特色;當然,這裡不只這些。

墊高的木地板、屋腳的通風窗、還有房舍的格局與入口的設計,
都是當時日本式住宅的設計。

如今全村只有部分的房舍有留下以前的格局與建築特性,目前據在地人口述,這些留有日本時代住宅風格的眷舍將是主要保留下來的房子,而其他拆除、破壞而另外興築的房舍就不在保留範圍內了。

不同時期圍牆與大門多次改變、累積。

前方白色的基座據說是日本住宅大門兩側的門柱,而後面搬來的人則將內部圍起、變成三戶人家的大門。

眷村種植許多植物,在不同的季節會有不同的花開。
說明了季節的改變、也增添了村落裡宜人的綠意。

目前黃埔新村多半房舍都搬空了,九月時高雄文化局宣布「以住代護」,廣招各路人馬來進住黃埔新村,希望能打造另一種類似「駁二特區」、充滿眷村風格的生活園區。

大概明年春天過後,新村將換來「新春」的風貌!敬請期待吧!

誠正國小 老樹校舍下回盼就學的歲月

誠正國小的身世與黃埔新村息息相關,
他的前身是孫立人將軍在中國戰亂期間設立、供給陸軍將官兵小孩與孤兒的「誠正小學」。

陸軍落腳鳳山時,便找了黃埔新村旁一塊地方重新辦學,繼續供給附近不只黃埔新村、還有許多眷村子弟的學校。

對於鳳山眷村土生土長的人而言,誠正小學是他們小時記憶難忘的一部分。
後來誠正小學接棒給政府經營;近年來眷村人大幅萎縮、也衝擊到學校產生廢校的危機。

校園號稱為「森林小學」,是因為裏頭種植了許多花草樹木。
附近人多喜歡裡面蓊鬱的老樹,也喜歡在裡面更新的操場運動,在校裡的老樹下乘涼聊天。

現在已經沒有分辨出就學的孩子是否還是軍人家庭出身,沒有管制的學校裡抑是附近居民的休息去處。誠正的特殊背景似乎也無形地淡化成牆上幾句標語了吧!

王生明路 與軍眷相關的老商圈

緊鄰黃埔新村、陸軍官校和中正預校的王生明路,曾是軍隊與眷村周邊最繁華的一條路。

眷村文化相關的飲食店,軍用品店、老西裝店、老皮鞋店、老理髮店,還有許多娛樂場所,像混和KTV的小吃部、撞球桌,都是和附近軍營與眷村的軍人有關的商店。

什麼樣的有需求便有什麼樣的商圈產生,於是這條路上的商圈與鳳山市中心有不同的風景。軍民共生的環境,從眷村延伸到了商圈、到飲食。

找了一間有人潮的店家午餐,通常在眷村附近都會有眷村相關的飲食基地。

店裡老闆並非眷村人,但也是和眷村人的生活緊密相鄰。
他聽聞我來探訪黃埔新村,就說了新村跟店家有關的故事,還有新村現在的狀況。
有些居民並沒有搬走,他們偶爾會來店裡光顧。

店名上寫著「浙江」,店內招牌是「溫州餛飩」與排骨系列。

其實很多人想像的外省麵館映像,可能是:餡餅、水餃、牛肉麵類...,但其實眷村飲食包含得類型更廣。

眷村的人口來自四面八方,鄰里感情好便彼此互學不同地方的味道,利用有限的食材並融入台灣飲食的味道,多元族群混和下來,就像河水流入台灣人飲食的大海,眷村味道與習慣已經融進了我們周邊。

鳳山電信所 走出灰暗白色歲月的壁壘

從 Google Map上看鳳山,東邊有一塊明顯的圓形地盤,
地盤的圓心在文化資產上名為:「原日本海軍鳳山電信所」

而在地人則知道這裡名做「海軍明德管訓班」。這裡自二戰以來一直由不同的單位進行情報、審查、拷問、監禁等機密軍事活動的地點,近一百年來一直披覆著神秘、封閉的面紗;直至近來荒廢、開放才真正揭開其面紗下灰暗的歷史


綜觀鳳山電信所的三個時代,

第一時期是日本海軍鳳山電信所,二戰時期日本擴張本土範圍、因應南進的戰事而興建當代設備最新穎的三大電信所;兩座在日本、一座就是你眼前的這座碉堡與園區、共構成日本軍事通訊的骨幹。

如今日本兩座皆已經毀壞殆盡、全世界只剩鳳山有日本二戰的電信所遺址,所以他才會被各界重視。而電信所不只是發送電報給前線、也同時攔截敵方的電報,因此電信所也兼具情報單位的功能,在這裡設置了關押與審問犯人的設施,而這些設施與建築由於國民政府接管其功用,所以幸運延續下來。

第二時期是鳳山招待所,美其名為「招待所」,實則是海軍秘密進行軍事審判的地方,此時期被稱為:「海軍白色恐怖時期」。當時國民政府內部紛爭不斷、統治手法失當,加上許多軍官思鄉心切,使得大規模的將官兵「投共」風氣蔓延。

為了整頓軍心和壓制投共的勢力,展開了大規模整肅;而鳳山電信所此時就是秘密關押、審判的場所,經由近代倖存者口述、更完整與指出電信所的使用方式與空間安排。至今文史工作者仍在完整這段歷史中。

辦公廳舍有一節復原了海軍白色恐怖的「普通號」禁閉室。
內部實際上沒有燈光,每天除了幽暗的牢房生活以外就是漫長的審問,在精神狀態上造成不小的折磨。

第三時期,延續半世紀海軍明德訓練班。

在人人皆兵的年代裡,軍中不服管教、反抗、毒癮、或精神上、各種問題的人,從禁足(假)、禁閉到情節重大進入軍法審判以前、明德訓練班是最後管束的防線,明德管不了才會送進軍事法庭。

或許台灣每一位當兵過的男生都有聽聞過明德訓練班的種種軼聞;但現今那段歷史仍所知有限。而當地人知道的,也只是半夜人靜時從裡面傳出的打罵聲與各種哭聲而已。

自2001年訓練班裁撤,這裡就開始封閉、遺棄許久。直到2010年登錄文化資產、才又逐漸打開封閉的大門。

勝利路彼端,是保持原樣的海軍明德訓練班入口。

若沒有掛上解說牌、或許多數人都以為這裡始終是軍事基地。
門內屏風寫著「永遠忠誠」;走過這扇大門後就是與世隔絕的另一天地了。

一入園區,右手邊可以見到比一個人還高的水泥塊。

園區裡共有三座水泥塊呈環狀分布,而園區外,你看到的圓形地盤其實原本也都散布著大大小小的水泥基座,然而現在只能在東邊農田才能找到部分遺跡了。

每一塊基座上面都曾架有鐵塔,並以鋼纜串聯起外圍至園區內所有的鐵塔,並最後匯聚於圓心、也就是大碉堡旁的圓心點鐵塔。

從整個基座分布就可以想像以前龐大鐵塔矩陣一樣林立的壯觀樣貌,像是一個區域大的巨石陣。

左手邊,第一棟長條型磚造建築是辦公廳舍,是日本時代興建的建築群之一。

在「海軍白色恐怖時期」是審問室、牢房「普通號」與「特別號」的所在,
在「明德時期則是」營內的辦公室。

長條狀空間分隔成數個隔間,並有門與外走廊串聯。每一個時代的相關設備都已經移除、僅其中一間由政府重現並展覽「海軍白色恐怖時期」的「普通號」;但展覽遮住窗戶、加上整個園區幾乎沒有燈光,所以看展要拿手電筒才能看得清楚。

另一座建物中山堂,開放為文化園區時將門窗、柱子上了鮮豔的顏色,在園區內格外醒目。建造年代資料裡寫道並非日本時期建造,內部是一個尚未開放進入的空廣大空間,未來應該是作為活動使用。

園區內另一項寶貝是日本磚造老水塔。
內部還有鍋爐可以燒熱水!至於燒熱水的用途小編想應該是園區內住宿需求吧!
上頭紅磚毫不凌亂、細膩地環狀排列,歷時近百年仍相當穩固呢!

特別拍攝水塔內部的大型格子樑,撐住了儲水的的重量

大碉堡

大碉堡是電信所最大型、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建物,亦是二戰時期日本軍事建築倖存的樣本,
以混凝土搭蓋的三座半圓筒狀建築、外覆厚厚的土丘並植樹,以防範盟軍偵察與轟炸。

這裡在日本時期是極機密的電信所,海軍白色恐怖時期是環境比「普通號」牢房更惡劣的「山洞」,一直到明德時期則為部隊駐紮基地與放置物品的庫房。

如今裏頭設施都搬空、只剩建築物空間本身了。


從大門口就可以直接隱約看到大碉堡的模樣,早期應該有迷彩塗裝,褪色後露出了原來磚造的顏色。

在這個距離可以看見圓形的排氣孔與鋼板保護的門窗,碉堡至今依然結構、形貌完整,讓人驚訝當時建築的耐用十足啊!

厚實的鋼板保護住了門窗,連背景看到的磚牆也有足夠的厚度,足見碉堡的堅固與軍事上重要的地位,層層包裹住厚重的秘密。

近看每一塊結構的對外通風孔,原本應該也有設備保護,
仔細看通氣孔周圍,連細節的磚造都處理得很精細啊!

回家後自製的大碉堡模型,內部空間是三座半圓筒狀結構、中間並有通道相連。
它晦暗、像電影中壞人基地一樣森嚴、剛硬又有殿堂一般的景觀,是各類攝影愛好者的天堂,今天假日下午就到訪了四、五組人馬,人氣頗旺。

基本上內部還處於沒燈光電力,但有人整理乾淨的地方,
儘管採光良好、照片明亮,但到訪時最好帶上手電筒、尤其是 a 區。

a 區是由很耐用的柳杉木地板分隔成上下空間,一半在某年毀於祝融、剩下燒毀的結構,但沒燒毀的、近百年的柳杉木地板與樓梯卻堅固依舊。

a 區的一樓有一半地區遭到祝融,燒蝕的木頭至今仍未清除,全高雄我想大概也只有這裡保留完整、沒有清除的火燒結構了。

b 區由磚結構分成上下二層:下層分成數個隔間,照不到光而漆黑一片,一個人行動比較沒有膽量探勘。

而上層經由 a 區入門的樓梯上去,從左側通道即可到達。

根據動線推測可能是當年電信情報的核心空間,但設備已盡數消失了,僅留下中央圓孔上的抽風電扇和值得玩味的黑板。兩側的門洞通往隔壁 a、c 區。

c 區最為壯觀,是兩層樓打通的,殿堂一樣的大型空間,停三輛坦克都沒問題!
上方留有當年工作用的天車與天車軌道,還有明德時期做倉庫用的相關標語。

圓筒中間的連結空間除了開門連通,每一面牆都有打出六、七個通氣孔,這是當年的室內空調設計。

除了串連三個空間機能、也可以保持空氣、溫度的流通與平衡。

電信所除了大碉堡,還有另一處小碉堡,用途不明確。
小碉堡的內部則是一座高度較矮的半圓筒狀空間,和防空洞相似,因為沒有開窗所以內部有些陰暗。

在小碉堡外,大榕樹攀附其上、周圍是修剪過的草皮。如果不看電信所灰暗的歷史,其實電信所內園區老樹碩大、草皮維護良好,相當適合從事休閒活動。

禁閉室

鳳山電信所後方,再進入一站崗哨內,就是深處的禁閉室建築群。

每一棟幾乎都建置於日本時代,當時功用早已不可考,比較確定是明德管訓班時期用作禁閉室!

當兵被禁假已經糟透了,更糟的是被關在功能簡陋悶熱的禁閉室內,一待就是數天。

這座禁閉室稱為單人禁閉室,室內僅有通風窗、水泥椅子和兩座看起來像是排泄坑的地方。
厚重的鐵門下有一送飯口,真難以想像禁閉時一個人無法交談、無法做事情、甚至也沒辦法正常洗澡的禁閉時光。

現在取消了禁閉的規定,園區內的禁閉室多少開放讓外人證明與想像禁閉的存在。

牆壁四周還保留有當時的軟墊、以避免關押的人受傷

勒戒室主要關押菸、毒癮,或是不服管教有自殘行為的人,當時男性皆兵,各種狀況的人都必須入伍,所以才有了明德訓練班。

另一間較大型的勒戒室,碉堡一樣的外觀、裡面空間都鋪上了避免自傷的墊子。

這些空間或許看了心情沉重,但不可否認他們的確存在過。
就像保留納粹迫害猶太人的地點:奧斯維辛集中營一樣,鳳山電信所開放的目的就是希望讓許多人知道台灣受傷的歷史,以期望不再複製一樣的悲劇。

海軍電台

呈十字形狀的海軍電台,自日本時代以來到明德時期便一直以電信所、電台沿用至2001年荒廢。

在日本時期對外稱這裡為軍醫院,他實際上是第二座電訊站(大碉堡是第一座)。在明德時期則是海軍左營通訊站鳳山發射台,是全區第二重要的建築物。

到園區內還得再過一個崗哨才到達電台的園區
戒備森嚴重重,裡頭卻相較寧靜而綠意盎然。

沒看錯,台灣就是有這種彷彿電影中高機密要塞一般重量感神秘感十足的地方。
混凝土建造的龐然大物,全部開洞的地方都裝上了嚇死人厚的鋼板保護。

嚇死人厚的大門口,目測20公分的厚度更甚於大碉堡,真的像是金庫大門一般。
沒有厚厚土層防護、也只好用堅固的厚度來抵禦外來攻擊了。

地上的紋章顯示了過往的權屬,就和貴族宅邸一樣。
此刻真像是走入高度機密的地點要準備打大魔王的感覺了。

儘管內部重要設機具都搬空了,中央的分電板面板和操作台還是留下來,在十字建築的正中心屹立著,像是教堂、講堂一樣。

小編還是第一次走到這種要塞空間裡面。右邊樓梯下去是裝設電纜的地方。

電台內尚存的發電結構,包含天車和抽風設備。

整棟電台內建發電設備,自給自足地提供電力給電台使用,
因此不用擔心外在電力受到破壞時整棟電台無法工作。

行走時要注意腳下放置電纜的溝槽。地上電纜早已經消失無蹤了。

離去電信所前不經意望見圍牆上的塗鴉,這才感到電信所的慘澹過往早已經是過去的事。

它現在已經成為鳳山唯二的「國定古蹟」,綜觀歷史豐厚的全高雄也只有五塊地方列為國定古蹟,從這一角度來看足見鳳山電信所的存在的確連政府也相當重視。

但總歸預算問題,加上他封閉而灰暗的背景,很難和周圍社區有共鳴...
因此園區至今還沒有適當的營造,並繼續維持著過往一脈封閉廢棄的形象。

現在的鳳山電信所需要的是更多的活動與人去注視,而不是讓它繼續沉沒在過往的印象裡。鳳山電信所原本僅周六、日開放,但現在除了周二以外皆開放給訪客參觀。

別忘了注意安全、帶著故事去深度了解這座神秘基地的背景吧!

鳳山電信所周邊

鳳山電信所的原始範圍除了園區本身,還有外圍接收訊號的鐵塔,如今還可以看到舊時鐵塔分布的遺跡。

遊逛完圓圈的核心地區,或許心情過於沉重,這時建議可以從門口出來,走到國小與電信所之間左邊的小巷子。

經過小孩子喧鬧的國小遊樂場與電信所外牆、頓時眼前豁然開朗,是擁擠的鳳山市相當難得的大面積農地。從空照圖來看農田是從圓心呈現放射狀分布到外圍,相當有趣!

鄉間小道繞上半圈、穿過開闊農田,是騎車跑步、觀看農田、農夫與日落的好地方。而更有趣的是散落在農田的、電信所鐵塔的黑色水泥地基。就是目前少數意外保留的電信所外圍鐵塔基樁。

原本電信所周圍有全高雄規模最大的眷村,但現在已經拆除大多數範圍。
到訪的時候最後一區老村已圍起了鐵皮,而裡面挖土機破碎的聲音陣陣,整個區域最終也只有電信所倖存,其餘的土地據說都將建成新住宅,整個地貌又將全部變成過去人認不得的地方。

究竟電信所獨特的圓形規劃與這片水泥基座散落的農田,最後到底能否幸運留存下來呢?

幾日勤跑鳳山,越來越發現這座城鎮除了鳳山舊城之外的另一種風貌,那些從前是禁區或者當地人沒事不會想進入的地方,如今都已經慢慢成為受到注目的地點。

走入其中或許風景沒有想像中那麼美,甚至有些地方塵土與荒草漫漫,但經過資料閱讀、再細看每一塊風景,你或許就能發覺,甚至期待他以後會有更好更多的可能。

我期待兩年後,能夠看到這些潛在的可能,變成鳳山的另一種魅力。

看更多~~《聽旅行》

分享給朋友:

推薦行程

讀者迴響

旅遊 熱門新聞

開箱/觀光列車「海風號」12/7首航!

連地址都沒有!漁村裡的卡拉OK快炒店

手搖飲雙11限定「蜜香紅茶11元喝」

高雄飯店買一送一、享免費早餐

BAKE CHEESE TART重回台灣

東京哈利波特影城聖誕節活動11月開跑

名廚江振誠欽點!基隆廟口魯排骨飯

三峽「8站式」一日遊順遊路線安排!

日本有新樂園!沖繩JUNGLIA明年開幕

君品酒店雙11推肋眼牛排吃到飽1111元

熱門行程

Facebook 上等你來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