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兩次世界大戰!融合自然寫實的新哥德風「聖家堂」

點評:好美的世界遺產~

文、圖/王裕華、蔡清徽,摘自《遇見世界十大教堂:建築師帶你閱讀神聖空間》,時報出版

歷經兩次世界大戰 未完工即已列入世界遺產

聖家堂起初由一位去梵蒂岡朝聖歸來的書商發願興建,自1882 年開始興建,至今已一百三十三年了。由於資金完全來自個人及募資,因此捐款多寡直接影響工程進度的快慢,時至今日尚未完工,但已被列入世界遺產。

一開始受委任的建築師是德維拉(Francisco de Paula del Villar),他將聖壇下方的聖穴以哥德式風格設計,但一年後因與客戶意見不合而求去,改由當時年僅三十一歲、原為雕刻家的高第接手,高第依原設計圖完成了地下聖壇工程後,開始全面重新設計教堂本體。

他在1902 年完成建築設計,八年後在巴黎展出建築模型和位於東側的誕生立面(Nativity façade)設計圖,1917 年完成位於西側的受難立面(Passion façade)的設計,但直至1926 年高第過世時,只完成誕生立面的第一個塔樓,剩下的三個塔樓及東側誕生立面則到1930年才全部完成。

聖家堂興建過程中經歷兩次世界大戰,主戰場雖不在西班牙,但1936 年西班牙爆發持續了三年的內戰,戰事激烈,許多平民和軍隊遭到大規模空襲。不但使原本進度緩慢的教堂建築工程中斷,甚至破壞了已完成的一點點進度。直到內戰結束,聖家堂於1940 年復工興建,先修復被破壞的工程,後來繼續用了三十多年時間,完成由高第設計的西側受難立面和中殿主體。西元2000 年起,多座屋頂陸續完工,2010 年教宗本篤十六世到訪時,教堂內部已大致完成,今剩下最後位於南側的榮耀立面(Glory façade)及細節工作持續進行中。

融合新哥德、現代主義風潮與在地語彙

偉大的建築物必定是時代的產物。聖家堂的建築風格採用新哥德風格,融入巴塞隆納當地的「加泰隆尼亞現代主義風格」,此風格企圖結合既有的民族風格和國際風格,並適度與歐洲大陸的現代主義風潮對話。

帶動新哥德風格的是專長古建築修復的法國建築師奧維萊―勒杜克,他主張理性擷取哥德風格的建築結構與設計並加入新的元素,有別於認同表象裝飾以激發感情的「浪漫主義」(Romanticism),新哥德主義堅持「結構即裝飾/美學」,尢其法國人的新哥德主義傾向理性和原創性,高第也是共鳴者之一。

他認為哥德風格對建築結構頗為有效,但藝術性可再提升。他套用哥德風格的骨幹,然後無顧忌地發揮想像力馳騁的力量,設計時不受限於複雜的結構技術問題,而是分析個別結構系統及元素的用法與效果,深入掌握其中的瑕疵並加以改善,另創新局,他的代表作就是巴黎聖母院。

高第所處的年代也是新藝術(Art Nouveau)風格盛行的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此風格訴求浪漫的視覺觀感,但加入新元素進行設計,新藝術鼓吹者並不抗拒新材料,在建築和室內設計領域,新藝術設計展現崇尚自然寫實的裝飾,他們創作時會擴充自然元素,例如:海藻、花草、昆蟲等。這一點在高第設計聖家堂時,可說是信手拈來,隨處皆是。

高第並從新哥德風潮轉而發展有機仿生風格,引用在地的自然語彙,發展成「新加泰隆尼亞風格」的現代主義,特色為傳統鮮明的紅黃色(紅黃區間條紋為加泰隆尼亞的旗幟)、多彩和拜占庭的畫風。從屋頂尖拱結構可看出中世紀初期南歐的回教色彩。整體來說,是一種厚重深開窗的建築風格。

上班、上課超級悶,好想旅遊去?
下載「ETtoday新聞雲APP」帶你一起鍵盤旅遊→

iOS:https://goo.gl/rmIDdx
Android:https://goo.gl/XPe8Uj

分享給朋友:

推薦行程

讀者迴響

旅遊 熱門新聞

黃仁勳包場這間烤鴨!號稱是台北最強

台南「鮮蚵蛤蜊吃到飽」每人199元!

巨型鯨魚游進碧潭!還會噴水、發光

穿越粉越便宜!玩樂園「只要188元」

小琉球最新海景飯店!2025年試營運

超療癒角落小夥伴現身鹿港小鎮

50元超大一袋!高雄古早味蔬菜蛋餅

快點抬頭看!極光在跳舞~

晚鳥撿便宜!暑假遛小孩看過來

以為誤闖廢棄鐵皮屋!隱身山林古早味餐廳

熱門行程

Facebook 上等你來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