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游琁如/特稿
日前《ETtoday新聞雲》報導誰殺了海洋?拒吃「一口」遠洋魚 幫助迷路鯨魚回家後,接獲網友反應,其實在台灣,除了鯨魚找不到回家的路之外,還有更多海洋生物,在台灣人的濫捕濫吃之下,失去生命,而其中指證歷歷的,便是你可能想都想像不到的「沙魚煙」。
▲因為暖化造成的洋流變化,使得許多鯨魚找不到回家的路。(圖/沙巴報人提供)
沙魚煙?沒錯,就是「沙魚煙」。「沙魚」一名係因為其魚皮厚實粗糙,摸起來有沙沙聲響,並且易於市場攤販簡寫,因而得出的鯊魚簡寫名稱。據悉,真正的「沙魚」亦稱喙鮭為鼠鱚科,與屬於軟骨魚「鯊魚」為完全不相同的魚類。
在台灣,「鯊魚」無處不在,從超市、賣場、小吃店、快炒店、餐廳,幾乎每一處都可以看見牠們的存在。這些被切成片狀橫擺在餐盤裡的可口小吃,就是讓來台老外驚慌於「亞洲人真的什麼都吃」的最大原因之一。
「什麼!『沙魚煙』是鯊魚?電視裡那種鯊魚?」《ETtoday新聞雲》記者實際走訪知名連鎖超市詢問民眾,是否知道「沙魚煙」是由鯊魚所製成,這是多數人表現出的第一反應,由此可知,台灣還有多數人不知道平常所吃的「沙魚煙」其實應重新正名為「鯊魚煙」。然而令人驚慌的事實不僅如此,這些被擺放在台灣一般超市或者小吃店裡販賣的「沙魚煙」,竟然有部分來自於瀕臨絕種的「路易氏雙髻鯊」。
「鯊魚做成魚翅的剩下肉,就可以做成沙魚煙;其實沙魚煙之所以用煙燻的,是因為鯊魚的肉質味道奇怪,所以用煙燻過,以去除怪味。」據市場攤販說明可以得知,「沙魚煙」並非台灣人平時可生鮮食用的魚類,而是因為亞洲人有吃食「魚翅」的習慣,在將捕撈的鯊魚去除掉魚翅部分後,剩餘大的量鯊魚肉,經過特別加工處理後,變成為台灣可輕易取得的美味「小吃」。「沙魚煙」價格便宜,且據說含有豐富膠質,口感滑順且有其獨特煙燻味,因此經過加工後,成為台灣人最愛吃的「便宜」小吃。
▲「沙魚煙」其實原本是有阿摩尼亞味道的腥味鯊魚肉,經過特殊處理後,竟成為台灣美味小吃。(圖/取自荒野保護協會網站)
據荒野保護協會於2011年中至今(2012)年6月,進行歷時一年的「愛鯊DNA檢測計畫」報告中指出,在全台各地包括超市、漁港、菜市場、小吃攤、迪化街乾貨店、保健食品店採樣的960隻鯊魚樣本中,有近6成鯊魚皆為IUCN瀕危物種紅皮書列入受威脅物種,遠遠高於預估,表示台灣的鯊魚撈捕急需嚴格管制。
除此之外,從研究結果中更發現,台灣人經常食用的鯊魚種類,高達22種,這些食用鯊魚的生物多樣性高,充分表現出台灣人「抓到什麼就吃什麼」的習性,明顯缺乏科學管理機制。而這22種鯊魚中,有9種已是IUCN瀕危物種紅皮書判定為遭受威脅的物種。由以上的研究可以顯示出,台灣人格「鯊」勿論,令人心痛的飲食習慣。
「我們要減少吃最上層食物鏈的魚類,才能做到最基本的保護生態。」台灣青年氣候聯盟理事長張良伊呼籲,只要開始拒吃鯊魚煙,就是實現愛地球的第一步,「真正的環保,不只是節能減碳、隨手關燈,還有必須正確了解如何對待生態環境。」
從現在開始,除了拒吃魚翅,更要拒吃身邊隨處可見的「鯊魚煙」,才能讓更多海洋生物回歸自然的生存環境,幫助魚類找到回家的路。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