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7/8至8/27所舉辦的「2023苗南海地景藝術節」由苑裡知名藝術家邱泰洋擔任策展人,活動以「關於海」為題,除了邀請海內外藝術家的作品借展之外,特定幾件作品更是利用回收的輪胎、漂流木等素材直接就地創作,活動總計會有30件大型藝術展品,希望能透過永續關注海洋生態的理念,不僅傳遞人與大海共生共榮的文化景觀,更呈現海洋無窮的生命力與美麗。
▲林進川「天狼星」,港苑漁港。(圖片來源:攝影師徐世超)。
▲邱晨悅「給我一個家」,濱海遊憩區。訴說海洋受到嚴重汙染,寄居蟹難以找到真正的殼,被迫以人類的廢棄物為家。(圖片來源:攝影師徐世超)
藝術品的展出地點會分散在苑裡和通霄的濱海區域,活動也貼心地製作了線上電子地圖,一機在手就能知道各個展品的確切位置。
▲圖片來源:苗南海地景藝術節 臉書。
▲展區坐落於通霄海水浴場濱海遊憩區、苑裡濱海藝文中心、心雕居、苑港公園等地。(圖片來源:苗南海地景藝術節 臉書)
孫業琪「悠遊」,心雕居
利用竹編工法創作,藉由參照鬼蝠魟、遊隼等生物的身形姿態,製作融入地景的拱門狀竹編天幕,希望民眾也能如作品理念般在林間悠遊穿梭。
▲圖片來源:苗南海地景藝術節 臉書。
李睿紘「雙髻鯊」,通霄濱海遊憩區,以沒有被列為保育類動物而遭過度捕撈的「雙髻鯊」為主題,利用回收的輪胎作為材料,將廢棄物轉變成具有美感的藝術品,藝術家希望人們可以透過這件作品,關注雙髻鯊的保育問題。
▲圖片來源:攝影師徐世超。
Christos Lanitis「未知冒險的旅程」,苑裡抹茶綠石槽,以波浪造型象徵人生道路上未知的冒險,並強調人類在經歷考驗後仍須勇往直前的精神。
▲圖片來源:攝影師徐世超。
莉莉亞•波蜜可娃「貝殼」,通霄濱海遊憩區,貝殼不僅象徵著人類的歷史與記憶,更持續聆聽著人類的現在與未來。
▲圖片來源:攝影師徐世超。
除了這樣的「戶外美術館」以外,藝術節期間也會有假日藝文市集、在地畫作展演、講座等周邊活動的配合,希望民眾能利用暑假的美好時光一同來到苗栗的濱海小鎮,感受藝術與人文的魅力。
周末限定藝文市集和展演
將於7月在苑港漁港、8月在通霄濱海遊憩區輪流舉辦,每個禮拜六、日的早上10點開放到下午4點,可以於現場購買苗栗在地文創和農特產品,讓民眾有吃又有玩。
▲港苑漁港風光。(圖片來源:攝影師徐世超)。
在地藝術家畫作聯展
於藝術節期間的周三到周日會在苑裡濱海藝文中心展出,可以欣賞在地藝術家們描繪出的通苑人文風情。
▲賴銘傳「重生」,苑裡濱海藝文中心。(圖片來源:攝影師徐世超)
藝術節並不只侷限於觀光人潮,活動希望透過藝術美學作為中心理念,凝聚當地居民的認同感與創作能量,活用地方場域空間,重新認識在地文化的價值。除了「苗南海地景藝術節」有大型藝術裝置以外,通霄沿海也有超飽滿西瓜、守護貓頭鷹、龍貓公車站等藝術造景可以打卡,順遊藝術節的同時不妨可以去這些景點走走喔!
▲圖片來源:攝影師徐世超。
▲圖片來源:攝影師徐世超。
▲圖片來源:攝影師徐世超。
2023苗南海地景藝術節
活動時間:2023/7/8至2023/8/27
活動地點:苗栗通苑濱海區域
苑裡展區:苑港漁港、心雕居、苑港濱海藝文中心
通霄展區:通霄濱海遊憩區
首圖來源:攝影師徐世超
圖片來源:Flicke_Vincent Chien
(本文獲得 「Sharelife分享生活」授權刊登,原文在此)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