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港濱海藝術廊道全景,彷彿來到一座露天美術館。(圖/花蓮港務分公司提供,以下皆同)
記者曹悅華/台北報導
2019全新打卡點!台灣港務公司花蓮港務分公司為促進花蓮港親水遊憩區之整體發展,提升花蓮地區藝文水準、吸引遊客駐留,特於花蓮港內港航道親水遊憩區內邀請藝術家現場創作藝術品,由9件大作構成的濱海藝術廊道儼然是一座「露天美術館」,搭配一旁無敵海景,成為新一帶網美聖地。
花蓮港務分公司表示,花蓮港內港航道為花蓮港轉型發展之重點區域,該分公司為促進親水遊憩整體發展,先後投入經費辦理場地改善作業,在行銷活動方面,去年分別辦理「花蓮港夏日啤酒節活動」、「在花蓮海的浪漫,胖卡‧餐車主題節」,以及「國慶煙火在花蓮、海景煙火在花港」等3場活動,以海洋、海風與浪漫風情,行銷整個花蓮及港區親水遊憩區,獲得在地民眾及外地遊客的踴躍參與及支持。
為再突顯港區海洋風情、提升花蓮地區藝文水準,並吸引遊客駐留,花蓮港務分公司說明,特別與維納斯生活書店合作,邀請藝術家現場創作藝術品,並置放於內港航道親水遊憩區,為東臺灣打造一個兼融自然和人文特色的旅遊新地標。目前已完成《鄉愁之錨》、《鯨囍花蓮港》、《回》、《逍遙》、《悠游》、《自由飛翔》、《愛相隨》、《青鳥信使》等八件藝術作品:
▲《鄉愁之錨》利用港區船舶素材,以船錨穿過厚重的配重塊,表達出海游子在海上漂泊的心境。
第一件藝術品「鄉愁之錨」,創作者上山:利用港區船舶素材,以船錨穿過厚重的配重塊,表達出海遊子在海上漂泊的心境。
▲《鯨囍花蓮港》以花蓮港外的大翅鯨為創作意象,由母鯨帶小鯨的方式,呈現鯨魚在海面上悠遊,下潛玩耍的感覺。
第二件藝術品「鯨囍花蓮港」,創作者侯泰安:利用廢棄地下水道之安全護管為創作媒材,並以花蓮港外的大翅鯨為創作意象,由母鯨帶小鯨的方式,呈現鯨魚在海面上悠遊,下潛玩耍的感覺。
▲《回》應用鐵管、鏽蝕的肌理,象徵生命的辛苦與使命。
第三件藝術品「回」,創作者宋政偉:應用鐵管、鏽蝕的肌理,象徵生命的辛苦與使命,呼應「安全,是回家唯一的路!」
▲《逍遙》以岩鷯、角鴞形象,頭頂冠冕、厚實翅膀與雙足,飛翔天際喚為「逍遙」。
第四件藝術品「逍遙」,創作者林滿津:以岩鷯、角鴞形象,頭頂冠冕、厚實翅膀與雙足,飛翔天際喚為「逍遙」。
▲《悠游》以河豚與皇帝企鵝的化身,頭戴紅色畫家帽,雙鰭如峰翼,魚尾搖擺生姿。
第五件藝術品「悠游」,創作者林滿津:以河豚與皇帝企鵝的化身,頭戴紅色畫家帽,雙鰭如峰翼,魚尾搖擺生姿,遨遊大海喚為「悠游」。
▲《自由飛翔》創作團隊用鐵材表現成群、單飛的分解動作。
第六件藝術品「自由飛翔」,創作者楊正端:創作團隊用鐵材表現成群、單飛的分解動作,透過「自由飛翔」滿足振翅飛舞的想望!
▲《愛相隨》展現海洋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第七件藝術品「愛相隨」,創作者侯泰安:呼應「鯨囍花蓮港」的創作,大翅鯨在「鯨囍花蓮港」下潛玩耍後,由「愛相隨」躍升海面,展現海洋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青鳥信使》第二代的青鳥信使,為旅客傳遞幸福、傳遞愛、傳遞我們花蓮的美。
第八件藝術品「青鳥信使」,創作者馬筱媛:位於幸福青鳥郵筒上方,第一代青鳥信使為海鷗造型,歷經8年的送信生涯後,因為經常生銹,所以決定讓牠功成身退,改由高111公分的海鳥信天翁,擔任第二代的青鳥信使工作,繼續為來花蓮遊玩的旅客傳遞幸福、傳遞愛、傳遞我們花蓮的美。
▲《風箏》模型隨風飄揚,飛翔感受花蓮的自在。
第九件藝術品「風箏」已完成模型製做,目前正進行實體創作中,預計農曆春節前可完成。
花蓮港務分公司補充,自107年4月至108年2月九件藝術品全數完成,希望能增添港區美麗風景外,成為遊客來到花蓮的新去處。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