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明到夢中指示!馬祖北竿「祈夢」成創作靈感 藝術家扮代夢人

▲馬祖北竿「祈夢」傳統已行之有年,信眾們帶著棉被到廟裡睡一晚,等待神明在夢境中的指引。(圖/連江縣政府文化局提供)

記者林育綾/台北報導

在馬祖北竿廟宇有著代代相傳的「祈夢」習俗,信眾會夜宿廟中,請求神明賜夢指點迷津,若無法入眠也有「代夢人」可以代為作夢,協助接收神明指示。而近來在台北當代藝術館舉行「如果島嶼會作夢」展覽,邀請來自法國、台灣的藝術家扮演代夢人,創作5組作品,傳遞與解讀馬祖這座島嶼的地方觀點。

▲▼台北當代藝術館「如果島嶼會作夢」展覽。(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5位藝術家扮演「代夢人」為靈感創作,作品在「如果島嶼會作夢」展覽展出。(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如果島嶼會作夢」展覽為國藝會「策展人培力@美術館」專案,由新生代策展人謝宇婷策劃,展覽概念結合馬祖「祈夢」習俗中「代夢人」的概念,由藝術家扮演「代夢人」的角色,為戰地前線的馬祖列島作夢。透過5位來自法國、臺灣藝術家從個人身體或採集當地居民記憶的創作形式,感知這座島嶼,一共展出5組作品,邀請觀者帶著提問出發,進入這個由本島、外島、本國、外國視野共築的馬祖夢境,巡遊你所不知道的馬祖。

5位參與展出的藝術家,包括:王煜松、許生翰、黃祥昀、澎葉生Yannick DAUBY(法國)、艾瑪‧杜松Emma DUSONG(法國)都不是馬祖人,過去也未曾造訪過馬祖,透過親自到訪馬祖展開現地製作,以「代夢人」的角色,傳遞與解讀馬祖這座島嶼的地方觀點。

▲▼台北當代藝術館「如果島嶼會作夢」展覽。(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許生翰《島迴》錄像作品。(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藝術家許生翰《島迴》錄像作品中全身塗白的人,以夢遊的姿態環繞馬祖島上各個地景,走過坑道、老房、海石與道路,如夢遊般周而復始。而王煜松因爲著迷東莒燈塔的歷史,以藍曬圖為媒材創作出《在燈塔的日子》作品,化身燈塔守護者,試圖捕捉關於過去、未來、現在、時間與空間、記憶與想像。

▲▼台北當代藝術館「如果島嶼會作夢」展覽。(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王煜松因爲著迷東莒燈塔的歷史,以藍曬圖為媒材創作出《在燈塔的日子》。(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黃祥昀邀請馬祖居民參與一場以身體和觸覺為書寫形式的工作坊,融合感受、回憶與想像的「心理地圖」,工作坊的成果與個人攝影則集結成《記憶刺點:攝影與製圖工作坊》一書,內頁夾雜盲人點字的設計,讓觀眾透過「翻書」、「眼睛」及「雙手」等感官經驗,探索馬祖地景的質感。

▲▼台北當代藝術館「如果島嶼會作夢」展覽。(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台北當代藝術館「如果島嶼會作夢」展覽。(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來自法國的藝術家澎葉生(Yannick DAUBY)帶來錄像作品《在馬祖,她一無所聞。她聽聞一切。》,收錄馬祖居民的日常訪談與島上的環境音,影像與聲音相互交錯,以一個遙遠、獨立的視角,有別於我,以一個中介的、遊蕩的聆聽者,穿梭在島嶼風景之中。

▲▼台北當代藝術館「如果島嶼會作夢」展覽。(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澎葉生(Yannick DAUBY)《在馬祖,她一無所聞。她聽聞一切。》(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另一位法國藝術家艾瑪‧杜松(Emma DUSONG) ,創作的《面向汝(Měing-hyong nȳ)》錄像作品中,以馬祖話作曲創作,拍攝三位島民依序清唱的身影,以歌聲相互召喚並創造集體能量。而當影像中的島民闔眼沉睡時,則播放藝術家在法國地中海岸的歌聲,與馬祖的海相互呼應著。

▲▼台北當代藝術館「如果島嶼會作夢」展覽。(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艾瑪‧杜松(Emma DUSONG) ,創作的《面向汝(Měing-hyong nȳ)》錄像作品,以馬祖話作曲創作,拍攝三位島民依序清唱的身影,以歌聲相互召喚並創造集體能量。(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如果島嶼會作夢」展覽自即日起至2022年2月20日於台北當代藝術館MoCA Studio展出。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