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聰/中捷試營運發生嚴重故障 應研擬風險管理對策

我們想讓你知道…中捷發生嚴重故障事件,建議全面評估試營運期間發生的所有問題,研擬風險管理因應對策。

●李克聰/消基會交通委員會副召集人

中捷綠線試營運第6天,因列車「車廂間半永久連接器牽引裝置軸心」斷裂之重大故障,試營運暫停。台中市交通局及中捷表示將全面體檢列車,待廠商完成所有電聯車檢測作業後,必須提出相關檢驗證明,確保安全無虞,捷運綠線再恢復試營運,但12月19日正式通車的決定暫不變。

檢視列車故障始末,當天中午12點12分時列車自動駕駛(配有隨車人員)到終站高鐵台中站下完旅客後,要通過橫渡線行駛尾軌處折返時,偵測到車間異常訊號警示燈亮,啟動自動煞車系統保護,原依標準作業程序(SOP)派車將故障列車推回車廠,但因連結器出現異常,無法順利推移,動用20人力推車進尾端待修。

同時,中捷緊急處置先將大慶至高鐵站區間斷電停駛,下午13點27分復電通車,共影響18班車次,期間中捷派出接駁車接送旅客。

▲中捷即日起全面檢測18列車連結器軸心,若一切順利預計30日復駛。(圖/台中市政府提供)

中捷綠線一共18列車廂,其中9列是來自日本,另外9列在台灣組裝,這次出現故障的編號33、34號列車就是來自日本,製造廠商川崎重工表示,斷裂的半永久連接器牽引裝置軸心是美國製造。

檢討此次中捷列車嚴重故障事件及應變處理程序,建議應全面評估分析在試營運期間發生所有問題,並研擬風險管理因應對策。

軸心斷裂原因

首先是軸心斷裂之原因與影響,此軸心因是半永久性,按規定8年後才需檢測更換,雖然北捷淡水線及高鐵部分車輛也是川崎重工製造,且連結器都來自美國生產,迄今均未發生類似事件。

但其車廂屬高運量且不是自動駕駛,不同需求就有不同的設計,必須審慎檢驗分析其包括軸心尺寸及材質之設計上,是否因中運量只有2節車廂(北捷淡水線6節、高鐵12節車廂)在較大載重集中時,於三個較大彎道因應自動駕駛之煞車與加減速,對車廂間連接器牽引裝置軸心受力過大?

此外,在車輛製造組裝過程是否有未依組立標準裝配與品管未落實之問題,必須釐清是個別列車或整體設計上出了問題,並完成改善後,才能恢復試營運。

▲ 盧秀燕親至中捷了解連接器斷裂異常原因。(圖/台中市政府提供)

安全警示系統:有無警示?

至於安全警示系統,建議應檢視此軸心在完全斷裂前,是否應有偵測警示機制,並立刻減速停車。

中捷目前表示,所有列車都採無人駕駛,如軸心斷裂發生在軌道間,列車會煞停車,並會派員引導乘客到安全區。但一旦軸心完全斷裂後才啟動列車煞停,其安全風險應審慎評估,並研擬改善措施。

列車故障:應變處置程序+通報機制檢討

另外,列車故障後之應變處置程序與通報機制,亦應檢討改善。

故障發生時,本應用推車將故障車輛移動,但因為連接器牽引裝置軸心斷裂,動力無法傳到前面,因此兩節車廂必須動用人力來推移。建議應檢討是否符合標準作業程序?如果此重大故障發生在車站間之軌道上,應如何處置才能落實安全性與時效性?

在通報決策機制上,此故障列車在尾端待修時,維修人員查看時因軸心斷裂十分明顯,應能立刻通報為重大故障事件,並即時啟動何時停駛之決策機制,而非結束營運後,再來檢討決定隔天停駛,風險管理程序建議應再加強。


▲ 中捷軸心斷裂十分明顯。(圖/台中市政府提供)

車廂關門夾人 可參考北捷+高鐵經驗

在相關試營運已發生問題方面,其中車廂關門夾人,建議應參考營運甚久之北捷與高鐵,為乘客安全應採車廂開關門均先啟動月台門再啟動車廂門,並在尖峰時段乘客眾多時,因是自動駕駛開關門時間應設定適度延長,其警示音需加大及加長。

至於在轉彎處及進站時之鋼軌鋼輪造成噪音問題,亦應盡快研擬因應改善方式。

軌道運輸之營運安全是唯一標準,期望台中市交通局、中捷公司、北捷局、製造廠商川崎重工及美國零件供應商,共同協力進行此重大故障事件及其他營運問題的風險管理,發揮試營運期間發現缺失找對策之功能,期待中捷綠線能早日恢復試營運及正式通車,服務期待已久的民眾。

► 聽Podcast掌握社會案現場
Apple:https://apple.co/3ibJl8F
Spotify:https://spoti.fi/34aNBAj

熱門點閱》

►  李克聰/台中捷運綠線預估將虧損80億 如何永續營運?

►  吳崑玉/秋鬥上街國民黨高層「反黨國」 真的理解「黨國」?

►  宋兆文/美國印太司令部情報處長來台  為因應兩岸嚴峻軍情

►  李沃牆/高嘉瑜月薪近20萬買不起房?房貸是年輕人不可承受之重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李克聰專欄

李克聰專欄 李克聰

逢甲大學副教授,美國馬里蘭大學博士,專長為智慧型與大眾運輸系統、航空工程。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