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神崎宣武,摘自《日本的季節文化》,遠足文化出版社
譯者/何姵儀
人說「秋高馬肥」。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秋天正是出遊的最佳季節。然而想出遠門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畢竟這個時期難以指望能夠擁有和暑假一樣長的假期。為此,以半天或一整天為單位,出外飽享秋色,也就是在近處的出遊行程才會日益發達。
這項傳統可以確切地追溯至江戶時代。尤其是江戶的中、後期更是庶民旅遊發達的時代,這是因為當時幕府(將軍)與藩(大名,即諸侯)這兩者之間的封建主從關係,也就是幕藩體制安定才形成的。另外一個緣故,就是大多數的庶民都會在農閒之餘身兼副業(農間稼ぎ),也就是採用半農半工、半農半商、半農半藝的方式來確保收入。
誠如「一生參拜伊勢一次(一生に一度の伊勢参り)」這句話所言,庶民出外旅行大多選擇參拜伊勢神宮,因為伊勢神宮正好位在日本列島的正中央,同時也是美名為「常若(とこわか)」的常綠之地。加上此處祭祀的是日本祖神,讓人們比較容易以天下太平、五穀豐饒等為眾生祈願的理由前往。也就是說想要出遊,參拜伊勢神宮是最佳選擇。
緊接在方才提到的參拜伊勢神宮之後的,還有「一年一次金毘羅,一個月一次多賀神(年に一度金毘羅参り、月に一度お多賀さま)」。這是流傳於瀨戶內到紀州(和歌山)一帶的俚語。有些地方會將香川的金毘羅換成廣島的宮島神或愛媛的石鎚神;而福岡的多賀神也會換成淡路島的淡島神。從聚集婦人信仰這一點,可以看出當時的人習慣每個月去拜訪神明一次。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參拜多賀神的活動,應該算遊山吧。也就是上山拜神之餘順路遊山玩水。江戶當時的城鎮特別盛行偶爾外出遊山。
這裡要特地談談秋季遊山,例如「摘秋草」這項娛樂活動。喜愛秋季花草的人,會順便摘下幾束帶回,裝飾在家中或住家周圍。尤其是江戶平民百姓居住的地方四處蓋滿了房屋,根本就罕見綠意,因此人們才會將摘下來的花草擺放在巷弄或玄關周圍綴飾。
「摘」這個字,詩情畫意。有別於折,亦與採不同。這個字隱含著一種態度謙恭的休閑雅趣。當然,有件事必須先闡明。這是一個和破壞自然或毀壞環境完全絕緣的字。
秋草和春天一樣,也有具代表性的「七草」:胡枝子(萩,ハギ)、芒(尾花,オバナ)、鹿藿(葛,クズ)、石竹(撫子,ナデシコ)、黃花龍芽草(女郎花,オミナエシ)、佩蘭(藤袴,フジバカマ),以及桔梗(桔梗,キキョウ)。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江戶有好幾處可以觀賞到這些秋草的知名景點,例如龜戶、谷中、日比谷、向島。《東京年中行事》亦曾提及「應外出遠至目黑、池上、川崎、小金井、井之頭、王子一帶,探尋秋心奧妙之處」。
當中龜戶的龍眼寺以欣賞胡枝子的景點而享譽盛名,故別名「萩寺」。最佳欣賞時期,是立秋過後約三十天。《遊曆雜記》(十萬庵敬順,文化十一=一八一四年)形容此處「從本堂旁至庭院,滿園胡枝子,景色令人感嘆不已。(中略)隨意漫步,別有天地」,庭園中有三、四間茶屋,擺設了茶几,以煎茶待客。裡頭亦販賣萩筷與萩筆。
今日此處依舊是欣賞胡枝子的名所,無奈風情已不如昔。與其單純說是庭院裝飾的格局變了,其實應該是人們欣賞秋草的方式有別以往。因為現在已經是一個買秋草,而不是摘秋草的時代了。
過去和摘秋草一樣盛行的,就是「獵紅葉(紅葉狩り)」,即我們今日所說的賞楓。
到山野之間欣賞楓葉,撿拾落葉,這就是獵紅葉。這項活動,歷史悠久,原為平安貴族的閑情雅致。廣傳於民間並且成為平民百姓娛樂之一,則要到江戶中期以後了。順帶一提,所謂的獵紅葉一詞,原為能劇、義太夫、常磐津與長唄等淨琉璃這項傳統說唱表演時使用的字詞,可見出遊行樂的發達,應該與這類傳統藝能的普及息息相關。
經常出現在詩歌中的賞楓知名景點,京都有洛西的桂與嵐山,江戶有東叡山(上野)與瀧野川。當然,楓葉自古以來就群生於日本全國各地,無論走到何處,關係均與當地居民密不可分。只不過獵紅葉和摘秋草一樣,均為都市居民到戶外出遊而發展起來的活動。
及至今日,儘管欣賞秋草與楓葉的方式改變了,這個傳統習慣還是如實地流傳下來。當今盛行的健行與巡山遊覽應屬其中之一。但是從人們的裝扮來看,陣容似乎有點誇張,簡直就是運動派的戰鬥行樂。振奮精神固然重要,但是將草連根拔起、搖晃楓樹,甚至亂丟垃圾,這些都是問題。到戶外出遊,「摘」與「獵」(撿)就夠了,不是嗎?真希望這些人能夠稟持謙恭的態度,愛惜秋天。
上班、上課超級悶,好想旅遊去?
下載「ETtoday新聞雲APP」帶你一起鍵盤旅遊→
iOS:https://goo.gl/rmIDdx
Android:https://goo.gl/XPe8Uj